教育心得
针对自闭症(孤独症)儿童的特性所採取的介入策略
运用视觉提示
因为自闭症儿童常有视觉讯息处理的优势,因此视觉提是最常使用的介入策略。视觉提示的策略运用相当的广泛,可以使用连环漫画来教亚斯伯格症儿童笑话与幽默,可以用图画式的社会性故事教他们社会互动的技巧,也可以使用单张的图卡教他们命名,用途相当的广泛。根据Quill的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P. 156-160):1.作息表;2.提示卡;3.社会性剧本;4.社会性故事;5.示範用的录影带;6.社会性行为的说明;7.视觉图卡;8.放松提示卡;9.社会百科全书。透过具体化的视觉提示策略,可以将隐而不显的社会互动与沟通的规范教给自闭症学生。
一个家长运用录影带的实例
建立可预测、高度结构化的环境(静态的结构)
由于自闭症学生对于环境的理解能力差,再加上他们比较不会去观察与探索环境,因此常常不知道别人对他们的期望,以及各种社会规范,因此使用可预测与高度结构化的环境,有助于他们理解,有助于他们理解每天的生活与上课的内容。使用的策略,包括TEACCH常用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工作系统的结构、视觉提示的结构。
例行性活动的运用(动态的结构)
一般人每天早上都要刷牙、洗脸与吃早餐,晚上都要吃饭、洗澡与睡觉,或者上班族每天上下班都要打卡,这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就是例行性活动的运用。对于自闭症儿童,理解动态活动的困难远大于静态的空间布置,包括平时的聊天、会话、游戏,以及无所不在的社交活动。此时创造性地运用例行性活动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例如每天到校时与同学和老师打招呼,每天有一段时间与同学玩熟悉的游戏等等,或者每天玩一些团体的体能活动。
强调类化与学习迁移的安排:运用随机教学的塬理,将社会性与沟通教育目标融入于每天的学习活动
自闭症儿童很容易以联结的方式进行学习,常会误以为某一件事只能在某一个地方进行,或者只能对某一个人说某一句话,再加上过度选择的特性,让他们很难自行的类化已习得的技能;常易发生,学过的东西才会,没有学过的东西就不会。因此,在他们习得各种能力与技巧之后,必需安排类化与学习迁移,不能期待他们能够自动地类化。类化可以包括下列几种:1.人员的类化:例如不同教学者与同侪的类化;2.地点与情境的类化:可以在不同的地点与情境,进行相同的活动的类化;3.刺激的类化:例如不同图卡、玩具、问句的类化;4.时间的类化:在不同时间进行活动他能接受;5.技能的类化(反应的类化):例如学会打电话的按钮技巧之后,能够将按钮的技能类化到收银机或者提款机上。
高度结构化及可以预测的环境可能会让儿童固着于特定的教学对象、教学顺序与教学内容。但类化又强调能够依不同的人、事、时、地、物进行调整,二者之间的做法看起来是有衝突的。关键在于教学者是否能够掌握”理解”此一重点。高度结构化的环境,是否会让儿童误以为教学的顺序只有一种,或者教学的地点只能在某一地方?如果教学者会在运用时间的结构卡时,协助儿童理解教学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教师也可以让儿童理解,也有可能临时改变上课的内容或者地点。如果可预测的与结构化的环境是用来增进儿童的理解,就不会妨碍类化,反而有利于类化;因为,可以预测及高度结构的环境在教学的初期是用来协助儿童对于环境的理解,一旦理解了,而且行为的表现也稳定了,就要开始进行类化的训练,否则极易流于固着化的行为。
尽量带儿童到各种不同场合进行类化
从类化的观点来看,不论教师或者家长都应该常带儿童到不同的场合,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教师多办一些校外教学,家长多带子女去踏青,对于儿童的情境类化与常识的增进很有帮助。
活动的平衡:不同大小团体和不同注意力强度的活动。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专注力常只着重于少数的特定事物,对于这些兴趣以外的事物,常常无法专注。因此,教学活动要动静相间,难易轮替,需要高度注意力的活动(如教师的讲解说明)与低度注意力的活动(如体能活动),应该参杂运用。如此,才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参与教学活动。
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依据自闭症儿童的兴趣调查表,将自闭症儿童的兴趣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很多老师或者教学者常常会抱怨自闭症儿童对于上课的内容没有兴趣,上课常常无法专注。其中一个主要的关键就是上课的内容未针对自闭症儿童的需求与特性加以设计。基本上,要找出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会有兴趣的活动,例如体能活动、玩游戏、唱歌、吃点心等;然后,再调查个别儿童特别有兴趣的活动、玩具、食物、图画书等等,将其喜爱的活动与玩具融入教学活动之中。教学活动也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各种的主题最好是儿童经验过或者接触过的,才容易引导他们的兴趣与反应。
运用同侪与手足
已有许多的研究证实,经由同侪(包括手足)的介入,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互动与沟通的提昇效果大于大人与自闭症儿童的互动。而且与同侪的直接互动可以不必再进行类化的训练。同侪参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活动有许多的功能。首先是示範的功能,当老师下指令或者带活动时,如果全部都是自闭症儿童,很可能活动现场都没有人反应,教学就很难进行下去,但有同侪在现场时,同侪都可以依老师的教导进行活动,自闭症儿童在旁观察或者模仿,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自然有所帮助。其次,同侪可以当老师的助手,提醒或者协助自闭症儿童学习,可以提昇教学效果;第叁,有同侪时,他们的笑声及情绪会感染全体参与者,比较能够带动教学的气氛;最后,有同侪在场时,教学教学的内容可以比较深与广,有助于自闭症儿童提昇程度。在运用同侪介入时,要同时考虑同侪的需求,不能够只要求他们,而不教育他们;教学者要同时兼顾自闭症儿童与同侪的教育需求,所设计的课程,要能同时符合所有儿童的需求;同时也要教导他们如何协助自闭症儿童,不要因为自闭症儿童的特徵,不理他们,也不要给自闭症儿童过多的协助;这些都是要安排课程来教育普通同侪。当然,儿童与大人的互动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低功能的自闭症儿童。此外,也可视儿童的能力与需求,混合大人与同侪进行社会互动与沟通教育也是相当可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