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
处理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方法
第一,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可以调整或改变儿童的前庭神经和周边神经的功能,从而逐步改变情绪行为问题。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导者根据儿童的感觉和动作发展的状况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活动中感觉到训练就如同玩游戏,能逐步克服平常教育训练中的因能力不足、训练形式枯燥等等原因而带给儿童的困难,让儿童感到快乐,并逐步协助儿童建立起自然的情绪,促进与人沟通技能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其他学业能力的发展。
第二,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其中的许多方法也适用于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
1.正面练习。当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发生时,要求儿童立即将双手放在头上,从头开始、到肩、到腰、再到腿(坐姿、站姿均可),每个部位停留15-30秒钟。如果儿童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或有数数能力,指导者也可以叫他数数(从1数到30)来计算时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其注意力。如此反复练习,直到情绪稳定为止。
2.忽略与增强。当儿童发生情绪激惹,发怒时扯头发、撞头、在地上打滚等情绪问题时,如果指导者急着哄他或试图抱起他等,他可能会发作的更厉害。因此,在没有影响到儿童自身或他人生命及财产安全时,指导者可以故意不予理睬他,最好在儿童情绪好转前不要正眼看他,他的脾气反而会逐渐停止;待到正常情绪出现时,再予以帮助和及时增强,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发生。这样可以使儿童充分认识到:只有行为正确、情绪正常,才能得到增强物。
3.厌恶制约。对有自伤、特别是严重自伤和攻击他人行为的儿童,指导者可以适时采用厌恶制约,即把自伤和攻击他人等行为症状与不愉快的体验(如言语谴责、物理统制等等)结合起来,利用产生不愉快甚至痛苦体验的条件刺激来代替自伤和攻击他人等异常行为,使他在更深程度上体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其自动阻止并消除自伤和攻击他人等不良行为。如对一般咬手行为可用黄莲、胡椒末等有苦味、辣味之物涂在所咬之处等。
4.隔离。当儿童发生捣乱(抛掷玩具、损坏玩具等)、攻击他人(咬人、打人、踢人、在楼梯上推人、吐口水、揪头发等)、发脾气(哭叫、跳闹、饭桌上乱仍食物等)、不服从命令、不能立即终止错误行为等等情绪行为时,指导者立即(在不良行为出现的5秒钟内)暂时隔离。暂时隔离过程中,当儿童出现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他减少或撤除原有的厌恶刺激或情景,并使之日后在同样的情景下提高该替代性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第三,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着眼点在于信念、知觉等内部思想的改变上。它仍然遵循教育和学习的原理,吸收了行为矫正技术,对儿童进行指导训练。它是行为矫正的深入发展。
1.认知功能训练。孤独症儿童从婴幼儿时期起,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就严重不足,无法对周围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极度缺乏,许多儿童对人际交往、沟通中的最基本的语言都无法理解,往往会因为无法理解“等一下”之类的话而发生情绪行为。因此,长期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改善儿童情绪行为的重要环节和方法。
2.沟通控制。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表达能力较强,沟通手段和方式较多。当他们出现情绪行为时,指导者应积极鼓励他们不拘形式(如通过笔和纸、电脑等等)地将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促使他们与人沟通,并逐步引导他们通过主观努力去解决行为问题,从而逐步达到以沟通促进情绪自我控制的目的。对于一般功能的儿童,也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法,逐步控制或稳定情绪。
3.自我控制能力训练。自我控制就是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程序。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行为的刺激物和手段很多,其中物质转移和语言指导对训练孤独症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极其有效。
①利用迁移手段转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当儿童出现情绪行为时,指导者应立即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物件(如:食物、玩具等)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但不是立即满足)其要求。同时,还要随时间推移或发生次数的变化而延长发生情绪行为与满足其要求之间的时间,进而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
②语言指导。艾里斯( Ellis)的合理化情绪治疗理论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种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不良情绪反应,通过语言指导、语言疏导可以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以逐步通过改变自己的内化句子或常常告诉自己的一些话,来控制自己的情绪。